如何为陕西葡萄酒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葡萄酒产业从东部地区向西北地区转移,逐渐形成新疆、甘肃、宁夏等优质葡萄酒产区。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桥头堡,葡萄酒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。为摸清陕西省葡萄酒产业“家底”,9月6日至9日,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与省发改委、省科技厅等单位组成调研组,围绕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《关于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,助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》重点提案,在商洛、咸阳、榆林等地开展带案调研。
困境,市场营销有短板、产业链短、人才匮乏
东凤酒庄作为丹凤县葡萄酒产业的骨干企业,近年来,依托“酒庄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已形成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、葡萄酒酿造储藏、葡萄酒体验消费等附加乡村旅游功能的“山水田园综合体”。据酒庄负责人王青宁介绍,企业目前已形成年产灌装葡萄酒5000吨、储藏葡萄酒5000吨的能力,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,年产值达1.2亿元,提供就业岗位160余个。
经过多年发展,企业在葡萄种植面积、葡萄酒产量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。”王青宁表示,企业初具规模,已具备发展成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条件,但仍存在管理不规范、市场营销有短板等问题。同样,受市场营销困扰的还有靖边县大漠酒庄负责人吕克伟。大漠酒庄是陕北首家集葡萄种植、葡萄酒酿造和研究等产学研为一体,休闲娱乐、商务参观等三产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企业。据吕克伟介绍,随着近年来全国各产区葡萄酒生产企业逐渐增多,市场竞争激烈,再加上营销手段有限、高昂广告费投入带来的销售成本上升,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,企业发展压力较大。
靖边县地处黄土高原,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,是生产有机葡萄、酿造高档葡萄酒的最佳原料基地。但由于发展起步晚,总体技术水平偏低,产业整体处于发展培育阶段。同时还存在生产成本高、产业链条短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。
陕西省葡萄酒品牌知名度不高,没有形成规模聚集,产区特色没有形成亮点,导致陕西一直未能跻身中国主流葡萄酒产区行列。”随行调研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杨和财认为,葡萄品种少、葡萄酒产业科技薄弱、产业链短是制约陕西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。尤其是陕南地区,产业定位及产区定位不明确,缺乏长远发展规划,产区定名和推广工作效果不显著。
调研组成员、陕西科技大学酿酒工程研究院院长刘荣刚在调研中指出,受人才流动等大环境影响,葡萄酒专业人才引进难度较大,加之葡萄酒产业园基础设施相对滞后,高端酿酒师和技术型职业农民人才匮乏,制约了陕西省葡萄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此外,工业底子薄弱、发展资金短缺、缺乏专业的销售团队和成熟的营销手段,也是陕西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瓶颈。
出路:线上+线下、科学规划、强化人才支撑
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,调研组建议,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、地理优势,着力做好酿酒葡萄原料基地的规划和布局,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和优质品种栽培,从源头上扎牢葡萄酒产业发展之“根”。鼓励支持葡萄酒企业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,聚力发展中高端大单品,在目标市场和重点区域建立直销体验中心或直营店,全力推动丹凤葡萄酒进入大众市场。同时,要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,拓展营销渠道,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营销体系,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,全力推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,媲美法国进口红酒品牌。
政府要借鉴宁夏、新疆产区的发展经验,制定陕西省酿酒葡萄种植补贴政策,设立产业发展资金(基金),扶优培强。”在之后举行的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上,刘荣刚建议,要强化人才支撑,研究制定全省葡萄酒产业人才招引计划,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定向培育高素质酿酒师、品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,着力解决人才不足等难题。同时,积极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、科研机构,探索建立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、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,做好葡萄酒品质提升和产品研发,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。
陕西具有百年悠久的葡萄酒历史,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6万亩,葡萄酒庄19家,目前已形成了渭北旱塬、秦岭南麓、陕北长城沿线三大产区。”杨和财建议陕西省及早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,以渭北旱塬葡萄酒产业为引领产区、陕南葡萄酒及果酒为优质产区、陕北风沙区原生态葡萄酒产业为核心产区;开展陕西葡萄酒等级体系研究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等,全面提升陕西葡萄酒软实力。建设葡萄酒与果酒质量检验检测平台、三大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试验站、产业服务协作站等,实现增链、扩链、补链。
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‘陕西葡萄酒产业发展’议题,要求深入发掘陕西葡萄酒背后的生态优势、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,把陕西葡萄酒放在国际大背景、世界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。”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指出,要坚定葡萄酒产业发展信心,结合各地区优势资源、区域特色,做好科学规划。要以问题为导向,深入研究思考,逐项逐条研究推进,达到“办好一件、取信一方、受益一片”的效果,把葡萄酒产业发展好,使其成为陕西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。